English | 简体中文

你在这里

研究人员利用LAMOST数据构建目前最大的M型星增值星表

近日,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钟靖和LAMOST特聘青年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李静博士,上海天文台陈力研究员、侯金良研究员,与美国LSST项目及智利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利用LAMOST DR5发布的900多万光谱数据,筛选得到了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M型星增值星表,为进一步利用M型星开展银河系以及恒星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ApJS,2019,244,8)上。

M型星是表面温度小于4000K的一类低温恒星,根据光度和表面重力的不同又分为M巨星和M矮星两种恒星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研究价值:

1M矮星又称红矮星,是一类小质量的主序恒星,约占银河系总恒星数目的70%。由于其体积小,光度低,只能在太阳邻域1~2 kpc的范围内被观测到,十分适合作为研究太阳邻域化学、动力学特征的示踪天体。此外,该型恒星也是目前人类搜寻系外行星、寻找宜居天体的热门观测目标,对于行星科学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M巨星是中小质量主序恒星演化到末期的产物,其光度约为太阳的1000-10000倍,是宇宙中最为明亮的一类恒星。在同等观测条件下,M巨星的探测距离是矮星的成百上千倍,是研究银河系外盘和外晕结构的理想示踪天体,对揭示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之前工作中开发的一套模板匹配方法(Zhong et al.2015,AJ,150,42)和M型星光谱模板 (Zhong et al.2015,RAA,15,1154),对LAMOST DR5中的M型星光谱进行了筛选和分类,最终挑选出了一个包含39796M巨星和501152M矮星的光谱样本。并进一步结合2MASSWISE红外测光数据,以及Gaia光学颜色和视差数据,对M型星样本中存在的误分类和污染情况进行了科学评估,发现M巨星和M矮星样本的污染率分别约为4.6% 0.48%。此外,通过对样本中存在的碳星、白矮-主序双星等特殊恒星进行标注,使得M型星光谱样本得到了进一步的纯化。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对M巨星样本的三维位置、速度(见图一)和金属丰度进行了分析求解,结果显示M巨星样本中有超过5000颗晕族恒星,为进一步利用该星族样本研究晕结构和矮星系吸积历史奠定了基础。

 

1  M巨星样本的三维空间和速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