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你在这里

综合新闻

近日,国家天文台特聘青年研究助理刘佳明博士、田浩博士与刘超研究员、薛香香研究员、紫金山天文台房敏研究员以及上海天文台杨成群博士等合作利用LAMOST DR5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Gaia DR2的天体测量数据,对金牛座 (Taurus) 恒星形成区进行了搜寻,共计发现了

科研人员基于LAMOST和TESS数据对超级耀斑的研究

近日,南京大学王发印教授团队联合云南大学西南天文研究所王海峰博士利用美国凌星系外行星巡天望远镜TESS和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的数据对恒星超级耀斑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恒星的光度变化以及光谱信息揭示了恒星超级耀斑的活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超级耀斑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2021,ApJS,253,35)。

研究人员证实银河系反银心子结构起源于银盘

近期,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李静副研究员与国家天文台薛香香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Gaia数据,对位于反银心的麒麟座星环、三角座-仙女座星流和A13等子结构的起源开展研究,发现它们并不是矮星系被银河系吸积的遗迹,而是银河系外盘的一部分。该结论结束了天文界长期以来关于反银心子结构起源的争议。

LAMOST DR8 数据集正式发布

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LAMOST 第九年第一批观测数据向国内发布

2月中旬,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深切缅怀王绶琯先生,先生千古!

惊悉LAMOST项目发起人、我们至亲至爱的王绶琯院士不幸因病逝世,万分悲痛。

王绶琯院士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开创者之一,是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奠基人,是国际上数千根光纤同时观测的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开拓者,也是大口径大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LAMOST的提出者。

90年代初,王先生夜航舟山,跟苏定强院士一起三易蓝图,提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巡天的构想。他在中国天文界调兵遣将组建了LAMOST核心团队,并带领团队“逐鹿中原”一路披荆斩棘为工程的立项立下汗马功劳。作为LAMOST项目科技委主任,虽已耄耋之年,但他仍时刻跟进项目进展。2004年,王先生莅临望远镜观测楼奠基仪式现场,满腹情怀地为LAMOST建设夯实基础。同年底,他又亲赴南京主持 LAMOST关键技术之一的“大口径主动光学试验装置”的验收。2007年6月,他再次亲临兴隆现场,见证了实现LAMOST整体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小系统验收。2009年,86岁高龄的王先生由于身体原因未能赴兴隆参加LAMOST项目的国家验收。但他始终关注LAMOST的动向。每当获悉LAMOST取得的一项项科研成果,他都内心澎拜,激动不已。为了进一步扩大LAMOST成果,他一直念念不忘建设能使LAMOST具有全天观测能力的南天LAMOST,为天文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LAMOST发现了一颗罕见的沃尔夫-拉叶星

近日,国家天文台张伟等人在LAMOST

LAMOST-Kepler/K2时域中分辨率光谱巡天首个成果发布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宗伟凯博士、付建宁教授等人发布了LAMOST-Kepler/K2

近日,由LAMOST特聘青年研究员、云南大学博士后王海峰、云南大学黄样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崔文元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张华伟副教授等人组成的国际团队,基于LAMOST主序拐点与OB恒星样本数据追溯了银盘屋脊(Ridge

页面

Subscribe to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