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你在这里

综合新闻

LAMOST减天光精度有所提高

减天光是光纤光谱数据处理中公认的难点问题。在光纤光谱中,通常是用单独的光纤对天光进行采样,从而将目标光纤中的天光减掉。因为目标和采样天光是不同的光纤,要扣除天光,就要把两者之间的差别尽量减小,但从硬件到观测的每一部分都可能会使这个差别更大,影响最后减天光的精度。先导巡天以来,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试验,逐步发现并解决了诸如光谱仪漂移、波长定标灯信噪比差等问题,同时试验了各种可能对减天光有帮助的算法:如利用天光发射线提高波长定标精度和效率改正精度,利用主成份分析提高天光精度等。

在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之后,LAMOST光谱处理中减天光的精度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与SDSS光谱比较,LAMOST的减天光精度已经优于SDSS数据。 从LAMOST发布数据中选取一批单次曝光时间为1200秒的光谱与一批相同曝光时间的SDSS DR8光谱进行比较,统计了光谱归一化之后的残差与信噪比的关系,如图1,其中上下图为不同波段的天光发射线,蓝色、红色分别为LAMOST和SDSS数据。

LAMOST液氮自动灌注系统升级完成

作为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突破了望远镜大口径与大视场难以兼得的瓶颈。

LAMOST冠名博士后年度学术研讨与考核会在京举行

20121124,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京组织召开了“LAMOST

LAMOST中英文网站正式改版

2012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8次会议于北京举行,这是IAU大会首次走进中国。为了借此机会全面的向国际天文界展示中国天文的发展,宣传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取得的成果。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于2012年7月对原中英文网站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改版。
此次改版,中英文网站在网站页面样式及内容版块设置方面均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1)与旧版中文网站相比,新版中文网站(图1所示)增设了先导巡天、科学研究、学术论文、人才培养等模块,分别介绍LAMOST先导巡天期间的观测情况、数据发布情况、政策规定、科研成果及研究生教育情况;
(2)新版英文网站(图 2)内容与旧版英文网站相比,更侧重于对外宣传LAMOST的学术研究成果,英文网站首页增设了“数据发布(Data Release)”模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该模块获得LAMOST巡天数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该模块设置的链接直接登录到先导巡天数据发布页面(如图3所示)进行数据下载,这一改进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LAMOST新版网站沿用原网站地址:www.lamost.org

郭守敬望远镜先导巡天数据正式发布

根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科学委员会对数据发布的时间要求,LAMOST观测数据在观测完成一个月之后发布。中心巡天与数据部在国家天文台信息中心的配合下于2011年11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2011年10月24日之后的观测数据。

目前发布系统在网络化协同工作平台(http://lamost.escience.cn/dct/page)已经全面开放,任何对LAMOST光谱有兴趣的人员都可以通过提交申请,获取权限后来下载和使用所有发布数据,具体帐号注册事宜见网站说明。 巡天与数据部经过一个月的准备,组织人员对所有光谱都进行了人工检查,与1D PIPELINE的结果进行对照后向发布系统推送了final_class, final_subclass以及final_z等参数。

詹院长视察兴隆观测站

根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科学委员会对数据发布的时间要求,LAMOST观测数据在观测完成一个月之后发布。中心巡天与数据部在国家天文台信息中心的配合下于2011年11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2011年10月24日之后的观测数据。 目前发布系统在网络化协同工作平台(http://lamost.escience.cn/dct/page)已经全面开放,任何对LAMOST光谱有兴趣的人员都可以通过提交申请,获取权限后来下载和使用所有发布数据,具体帐号注册事宜见网站说明。 巡天与数据部经过一个月的准备,组织人员对所有光谱都进行了人工检查,与1D PIPELINE的结果进行对照后向发布系统推送了final_class, final_subclass以及final_z等参数。 2011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詹文龙副院长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视察了“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观测运行情况。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天文力学空间科学处彭良强研究员、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研究员、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赵刚研究员、常务副主任赵永恒研究员、国家天文台综合办公室主任陆烨研究员、国家天文台科技计划处负责人赵冰博士等人陪同视察。

LAMOST 环境监测室投入使用

为了更好地为 LAMOST 提供观测所需的天文与气象环境信息,2011 年 5 月底,LAMOST环境监测室仪器安装调试到位,正式投入使用。
环境监测室位于 LAMOST 焦面楼八层外侧,为钢质结构,外覆铝制蒙皮。工作时房顶滑向望远镜一侧。房屋结构充分考虑到了风力、雨雪等因素的影响,在保证获取和测量环境信息的同时,兼顾了与望远镜外观的统一。目前,环境监测室配置的设备有:自动气象站、粉尘测量仪、全天相机、SBIG 视宁度测量仪、DIMM 系统。自动气象站以 CR-1000 数字采集系统为核心,配以 Vaisala 温度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Met One 风力风向传感器。整套仪器经过了国家气象局的定标,可以提供高精度的针对 LAMOST 的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力风向数据。粉尘仪安装在与望远镜焦面高度平行的迎风面的墙上。主体为 Haz-Dust HD-1004 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直径在 0.1 至 100 微米的粉尘的数值。SBIG SG-4 全天相机,可以提供接近180 度视场的天空图像信息,其图像可以提供较为清晰的展示夜晚天空情况。SBIG 视宁度测量仪,使用拖影法测量视宁度,可以提供天气视宁度值。DIMM 系统,使用 11 英寸望远镜为主体,通过测量天顶的亮星计算视宁度,此系统的测量原理可以保证较高的测量精度。

马赛天文台前任台长Georges Comte教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为期半年,在国家天文台专职从事LAMOST数据处理工作。3月25日,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赵刚为Georges Comte教授颁发聘书。

Georges Comte教授曾任法国国家天文和物理理事会天文分部主任,擅长河外天文学,对恒星形成星系光学波段的光谱、图像和测光有较深造诣。在积分视场摄谱仪和缩焦器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星系光谱的自动分析软件,大视场光谱图像的处理方法等有深入的研究。Georges Comte教授发表过多篇论文,为多家国际期刊的文章审稿。受30多次国际会议邀请审查文章,主办了1994年在法国马赛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149次会议“天体物理中的三维光谱方法”。Georges Comte教授LAMOST项目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一直对LAMOST的数据处理工作提出建议,并曾担任LAMOST科学目标国际评估委员会成员。

Georges Comte教授受聘期间的具体合作项目是研究LAMOST的数据处理,建立LAMOST自己的光谱参考系统,指导研究生完成相关课题,还计划为巡天与数据部的职工进行10次数据处理的专业培训,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天文数据处理人才。

为促进我国天文学科的进步和发展,鼓励和表彰在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天文学应用和技术发展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天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中国天文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了2010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评选活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在 SDSS光谱巡天天区发现新的类星体”入选2010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美国SDSS巡天迄今为止已在约1万平方度的天区发现12万个类星体,这一目前最大的类星体样本在研究宇宙再电离、宇宙大尺度结构和类星体物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SDSS类星体大多是低红移的,只有约10%的SDSS类星体红移超过2.2。而且,SDSS类星体样本在红移位于2.2到3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完备性,尤其在红移为2.8时其不完备性甚至高达90%。如何克服SDSS类星体选源判据中的缺陷,找到更多在SDSS巡天中漏掉的红移在2.2到3之间的类星体,构造比SDSS更完备的类星体样本,已成为LAMOST类星体巡天的主要目标之一。

页面

Subscribe to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