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是一种统称, "三教"自然是儒、道、释三教了, "九流" 则有上、中、下三种说法, 本人记性不好, 无法罗列出来, 记得其中有 "山医卜相"。
鲁迅先生说"吃人"的历史, 那是正史; 柏杨同志谈的"英雄末路"那 也是正史。其实还有平民百姓的智慧和文化, 那就在"三教九流"之中。
这里的闲谈不是指江湖上的典故和传奇, 而是谈"三教九流"中 的思想与观点。这些思想自然是好坏参半, 并且是"酱缸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但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与精华, 有道是: "成也萧何、败 也萧何"。
因手头无材料而全凭记忆, 其时间、地点、 人物和事件难免有误, 甚至于张冠李戴, 恳请方家予以斧正。好在是谈 东方的智慧与思想, 与这些细节无太大关系。本人欢迎各位提出意见和 建议。
古代日本, 一武士去见一位高僧, 一进门武士就盛气凌人地 说: "听说你很会教诲人, 你能教导我点什么呢!" 高僧一言不发, 开始给客人沏茶, 杯已经倒满高僧仍不住手, 水便溢出来流到桌 子上。武士高声大叫: "杯子已经满了, 你怎么还倒!" 高僧回答 说: "是啊, 你的心就和这杯子一样装得满满的, 怎么还能装进 别的东西呢?"
人们在面对事物与问题时, 都会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或者说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一个人能不能认真对待新的事物、思 想, 甚至是与自己的哲学相左的事物、思想, 就看他的虚心程度 了。所以老人家谆谆教导我们: "虚心使人进步"。
当然, 虚心也有其不好的地方。所有的宗教鼓吹者都是劝人 先虚心一点, 使人丧失其原有立场。《红楼梦》中宝钗就说过: "佛道之书最能移人心性", 确是至理。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这句话现常用于鼓励人们再接再厉, 更上 一层楼的意思, 其实它的出处是禅门中的一则公案。
站在百尺竿头, 向上或向前跨出一步, 其结局很可能就是粉身碎 骨。那么"更进一步"要进到哪里? 其实答案很简单, "更进一步"就是 顺着竿下来。
这就是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的区别, 或者用马列主义的说法是 形而上学和辨证法的区别。
老子的老师在弥留之际时, 老子上前问道:"老师就要离开 我们了, 能不能再给我们留下点教诲呢?" 老师张开嘴, 问 老子: "你看看我的牙齿还在不在? " 老子回答: "不在!" 老 师又问: "再看看我的舌头在不在?" 老子答到: "在!" "这就 是我的最后教诲",说完这句话老师就撒手归西了。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 一言而蔽之, 其世界观是"道", 其方法论是"柔"。
本人也当一次文抄公(这抄书可真不是人干的活!:-) 要是手头 有清华大学的汉字OCR就好了, 加上扫描仪就可以将书整本整本地 往计算机里送了)。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 也是将阴阳五行理论应用得最 成功、 阐述得最明确的一部书。因此在气功和人体科学领域中, 它 是和《道德经》、《周易》同为必读书的。本人将《内经.素问》的 第一篇中关于男女生长发育过程的论述抄之于下(括号内的字由本人 所加):
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二七(十四岁), 而天癸(肾水)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 事以时下, 故有子。(青春期) 三七(二十一岁), 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二十八岁), 筋骨坚, 发长极, 身体强壮。 五七(三十五岁), 阳明脉衰, 面始焦, 发始堕。 六七(四十二岁), 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 发始白。 七七(四十九岁),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 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更年期)
丈夫八岁, 肾气实, 发长齿更。 二八(十六岁), 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 能有子。(青春期) 三八(二十四岁), 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三十二岁), 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 五八(四十岁), 肾气衰, 发堕齿枯。 六八(四十八岁), 阳气衰竭于上, 面焦, 发鬓斑白。 七八(五十六岁), 肝气衰, 筋不能动, 天癸竭, 精少, 肾 脏衰, 形体皆极。 八八(六十四岁), 则齿发去, 五脏皆衰, 筋骨解堕, 天癸 尽矣。故发鬓白, 身体重, 行步不正, 而无子耳。(更 年期)
女子属阴, 阴中有阳, 故以七为纪; 男子属阳, 阳中有阴, 故 以八为纪。以上文对比现在, 可知几千年下来, 人把周围世界改变 得很厉害, 但人自身的进化却很缓慢。这大概是《黄帝内经》到今 天还有用的原故吧。
再抄一次书(真是文人的陋习, "言必称希腊", 好象没有古人撑腰就连话也 说不清楚了。:-))
从《乐纬.乐动声仪》和《管子.地员篇》等书中摘出一些有关五声、 八音及其与地域的关系的论述, 这都是两千年以前的说法, 却似乎与今天的情 形相去不远。
五声: 角、徵、宫、商、羽。俗语中的"五音不全"就是指这五声。五声的 特点及其与地域的关系实际上是与五行学说相联系的, 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 蛋"本人就不清楚了。在下面本人也举一些当代的例子。
东: 齐鲁之地。角, 其声防以约, 其和清以静。如雉登木以鸣, 清约而远扬。 例如: 山东风格的《谁不说俺家乡好》 南: 吴越(楚)之地。徵, 其声贬以疾, 其和平以切。如负猪觉而骇, 疾速而喧。 例如: 江浙一带的《紫竹调》 西: 秦蜀之地。商, 其声漱以明, 其和温以断。如离群羊, 激扬而明朗。 例如: 陕北的《信天游》 北: 燕赵之地。羽, 其声漱以虚, 其和断以漱。如鸣马在野, 上飘而轻。 例如: 河北的《小白菜》及内蒙民歌 中: 中原之地。宫, 其声宏以舒, 其和清以柔。如牛鸣窖中, 洪大而浓厚。 例如: 河南豫剧《花木兰》和《朝阳沟》
八音: 金、石、丝、竹、[夸包]、土、革、木。商店卖的"八音盒", 其 名称的出处就是这里的八音, 这些都是乐器。古人是把八音和八卦相联系的, 当然就与地域(即八方, 可从上述的五方类推)有关了。
金: 位在西方, 风属阊溘, 声尚羽, 音铿, 秋分之气, 圣人因之而为金。 石: 位在西北, 风属不周, 声尚角, 音辨, 立冬之气, 圣人因之而为磬。 土: 位在西南, 风属凉, 声尚宫, 音浊, 立秋之气, 圣人因之而作[土员]。 革: 位在北方, 风属广漠, 声尚一, 音灌, 冬至之气, 圣人因之而佗鼓。 丝: 位在南方, 风属景, 声尚宫, 音哀, 夏至之气, 圣人因之而为琴瑟。 竹: 位在东南, 风属清明, 声尚一, 音直, 立夏之气, 圣人因之而(吾文)祝。 [夸包]: 位在东北, 风属融, 声尚议, 音啾, 立春之气, 圣人因之而为笙竽。 木: 位在东方, 风属明庶, 声尚议, 音滥, 春分之气, 圣人因之而为萧管。
八音与地域的关系现在已不很明显了, 但大家都知道有江南丝竹乐, 另 外《废都》中的次男主人公就喜欢在城墙上吹[土员]。
这句话出自《论语》, 但意思稍有不同。那么"三思"怎么思, "再思"思什么?
二人成仁, 三人成众。"三思"不是在同一立场或观点下重复 思考三次, 而是从三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分析和看待同一 问题。举例来说, 当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有了矛盾, 首先从自己 的角度考虑一番, 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番, 然后从旁观者的角 度考虑一番; 这就是"三思"。
成语"举一反三"也是类似的意思。并不是说有张三, 就想到 李四、王五、刘六, 而是能考虑一件事情的"正、反、对"的三个 方面或事情。
圣人为什么说"再思, 斯可矣"? 因为"三思"的目的是找到自 己言行的立场和方案, 而"多思则惑", 故需且仅需"再思"一次, 以确定是否采取利己、利他或是无为的方案。在历史上有许多分 别靠这三种方案出名的人, 如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 不可天下 负我", 娄师德的"唾面自干", 和庄子的"齐生死、齐善恶"。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孤阳不生, 孤阴不长", "反者道之动"。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承、相反相成的。 用辨证法的话, 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拿家庭来说, 古时读书人的理想是"才子佳人"、"英 雄美人", 婚后则要求"夫唱妇随"、"三从四德"。今天流行 的"气管炎", 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家庭中两个主要成员的互 补性。
历史上有作为的时代, 君的特点是"善断", 臣的特点是 "多谋"。如刘邦与张良, 朱元璋与刘伯温。如果这两个特点 集于一人身上或是颠倒一下, 可就危险了。老人家讲:"老粗 办大事",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也是"互补性" 的旁注。
西方自古政权林立, 国家众多, 流行的宗教就是"一神 教"; 东方的国家多是中央集权, 流行的宗教便属于"泛神 论"或"无神论"性质的。
波尔在解释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时, 提出了"互补 性原理"。而他的诺贝尔奖章上的图案就是阴阳太极图。
按照五行学说, 仁属木, 智属水, 故仁者爱青山, 智者爱 绿水。这是由于"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同类相聚"的缘故。
单说这智者爱水, 水是阴柔之物, 因此智者(狭义上的知识 分子)是属于女子、小人即"远则怨、近则不逊"一类的, 在社会 中相当于"臣妾"的位置。古代的职业排行榜有"九儒十丐"的说 法, 知识分子仅比处于最后一名的乞丐好一点, 这也是"臭老九" 的出处。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 混得好的做谋臣、弄臣、御用文人、 食客, 混得不好的就受腐刑、被流放、投江、饿死。就连知识 分子的祖师爷孔孟圣人, 不也惶惶如丧家之犬, 奔走于列国之 间, 向各国君王推销自己的才智。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吾待价而沽。"
老人家在延安时就呼吁知识分子改造思想, "走与工农相 结合的道路", 期望知识分子摆脱阴柔的习性。只是"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君不见这铺子里盛极一时的"糙人帮", 不都纷纷 转投"酸梅派"了。:-)
不过, 听圈内人讲, 下个世纪是"阴性"的世纪, 也许知识 分子有出头之日了。
《尸子》曰: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 宇宙即是 时空。这是题外话, 按下不表。
《周易》有六十四卦, 其互卦是十六个不同的 卦, 而这十六个卦的互卦是四个不同的卦, 即乾、 坤、既济、未济。最后这四个卦的互卦还是它们自 己, 即: 乾<=>乾、坤<=>坤、既济<=>未济。用数学 的语言来讲, 对"互卦"这种操作, 这四个卦构成了 一个不变集。
乾为天, 坤为地, 天地即是空间。既济是已完 成, 未济是未完成, 既济未济可对应于时间。乾坤 位于《周易》六十四卦之首, 既济未济位于《周易》 之尾, 其它象征万事万物的六十卦便居于"时空"之 中了。再说得玄一点, 乾坤表示的是参考系, 既济 未济表示的是运动。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所重的, 前述四个卦是由 乾、坤、坎、离所重的。坎为水(柔中有刚), 离为 火(刚中有柔), 乾是纯阳, 坤是纯阴, 这正是"四 象"的意义。坎离二卦恰好位于《周易》上经的末 尾。
虽然《周易》中有个《序卦传》, 有关六十四 卦的排列次序还是值得探讨的。
[附注]六十四卦是由六个爻组成的, 最下一爻 称初爻, 最上一爻称六爻。互卦就是将原卦的初爻 和六爻去掉, 取原卦的二至四爻作为互卦的初至三 爻, 原卦的三至五爻作为互卦的四至六爻, 这样得 到的新卦称为原卦的互卦。
释伽牟尼在入涅磐时, 招集其门徒训话:"凡认为我说过 一字的, 不是我的弟子;" 停了一下, 他又说:"凡认为我未 说过一字的, 也不是我的弟子。"
佛经汗牛充栋, 光《大藏经》就可堆满一间屋子, 为什 么释伽讲他没说过一字? 其实释伽讲的经典都是因缘而起, 对境而发。传说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后, 便升上天界给 菩萨们讲《华严经》(大乘经典), 谈论宇宙的生成和结构, 据说菩萨们都听不大懂; 随后释伽降到地面, 找到随他一起 出家的几个仆人, 讲"四苦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小乘概 念)。 如果用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的概念, 释伽讲出来的 话(即佛经)是相对真理, 是对绝对真理的某种近似或某个侧 面的反映。前述释伽牟尼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诫其弟子不要把 相对真理当成绝对真理。这就防止了"以偏代全"式的形而上 学或机械论的错误。
但从另一方面讲, 不能因为相对真理的不完全性和近似 性, 就否认相对真理的作用、甚至否定绝对真理的存在, 这 就是释伽牟尼第二句话的意思。由此可以防止虚无主义和诡 辩论的错误。
佛门中常说"不二法门", "不二"就是"不落两边"或"落 入两边即不是"。释伽牟尼的遗言正体现了"不二法门"的精 神。
这在佛教尤其在禅宗中是很有名的一句话。别人为 了告诉你月亮在哪里, 就会指给你看; 你可以通过人家 的手指找到天上的月亮。但你千万别把人家的手指当成 天上的月亮。
庙宇、和尚、公案、禅师、佛经甚至佛祖都是那"指 月的手指", 借助它们才能找到"月亮"(佛性); 然而, 它 们毕竟不等于"月亮"。许多佛教的论著多以"指月录"或 "指月集"为题,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庄子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魏晋时期的王弼"扫象"运动 是易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而使"义理派"战胜了"象数 派", 他的口号就是"得意而忘象"(不知与"得意忘形"有 什么关系没有?)。只是让王弼这一"扫", 中国古代科学 的理论化进程就被打断了。
这里的中心思想就是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形式主 义, 因为辨证法是活泼泼的而不是僵死的东西。
在东晋或是南北朝时期, 中国佛教界有一次 著名的争论, 即"一阐提人"有没有佛性、能不能 成佛的问题。"一阐提人"是指不信佛法、诽谤佛 祖的人。当时从印度传来的佛经(可能是《阿含 经》)不很完整, 对此问题语焉不详, 导致了这 场争论。
有个叫竺生的年青人, 坚持认为"一阐提人" 也具有佛性, 也可以成佛。由于他是少数派, 到 处受到排挤和攻击, 最后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他的 解释。悲愤之余, 他跑到苏州虎丘山上, 对着几 块石头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讲得昏天黑地、 天花乱坠, 讲得那几块顽石频频点头。这段历史 为虎丘增添了新的一景----"石点头"。
后来, 那本佛经的全本译到中国来, 明确指 出"一阐提人"具有佛性。竺生便成了最受欢迎的 人, 各处的寺庙都请他去弘扬佛法。
在佛教中是没有"异教徒"这个概念的, 正象 惠能所说: "人有南北, 佛性无南北"。从佛教对 "一阐提人"的看法, 就可知"众生平等"的含义。 到了禅宗兴起的时候, 禅师们动不动就"呵佛骂 祖", 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前有一大一小两和尚外出化缘, 走到 一条河边, 看到一个妇人无法过河, 大和尚 便将妇人背过河去, 其后两和尚继续赶路。 走了一段路后, 小和尚实在忍不住, 便问: "我们和尚是不能近女色的, 而且男女授受 不亲, 你怎能背那妇人呢?" 大和尚回答: "啊, 那个妇人呀, 我早把她放下了, 你还 背着吗?!"
佛教讲究的不是"心中无物", 而是"心 中无碍", 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电影 《少林寺》有句话:"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 留", 表示的是类似的意思。其实, 面对人 生百态, 劝自己"活得自在一些", 虽没有神 佛的潇洒, 亦可笑看世间兴衰。
唐朝的一位大禅师说过:"未学禅时,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初学禅时,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现在呢,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未学禅时, 只看到山和水的表相, 把它们孤立 地对待。初学禅时, 则要打破表相, 要去看到它们 的内在统一性。而学禅到一定境地时, 就明白它们 不同的表相是如何从内在统一性里生长出来的。
本人对这位禅师的话总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其 实干哪个行当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我想很多人遇到 过"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的体验, 这也是禅宗的精 髓。
每个民族都有创世的神话或传说, 中国也 不例外。但中国还有一套创世的理论, 现罗列 如下(不包括佛教的学说):
《老子》: 道 -> 一 -> 二 -> 三 -> 万物 《周易·系辞》: 太极 -> 两仪 -> 四象 -> 八卦 -> 六十四卦 -> 万物 《易纬·乾凿度》: 太易(未见气) -> 太初(气之始) -> 太始(形之始) -> 太素(质之始) -> 浑沌(气形质具而未相离) -> 易 -> 万物 《太极图说》: 无极 -> 太极 -> 阴阳 -> 五行 -> 万物
所有这些理论都说宇宙是从简单到复杂 演化的, 当然这是指从"一"或"太极"到"万物" 的演化, 其中《易纬·乾凿度》对宇宙早期 讲得比较细。至于"道"或"无极"(相当于佛教的 "真空"概念)是简单还是复杂, 就是见仁见智 的问题了, 据说是一种"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 有"的状态。
现代宇宙学对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了解 得比较清楚, 与上述演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而 对从"道"到"一"(或从"无极"到"太极")的过程 仅有一些猜想。不过现代物理学中的真空概念 也接近了"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有"的定义了。
在东方思想中, 主观和客观也是相互对立、 相互统一的。如上次谈的有中国特色的"创世" 学说, 即是一种客观唯物的"科学"理论, 也是 一种主观唯心的"宗教"理论。
"长生不老"是人类的梦想, 也是某些人的 追求。《西游记》中常说的"跳出三界外, 不 在五行中"就是一种追求。三界是天、地、人 三界, 五行是世界的组成成分, 而"有生必有 死", 因此在五行三界中是逃不脱死亡的命运 的。要想得到"长生不老", 就得达到"道"、 "无极"或"真空"的境地。怎么办? 修炼! 怎么 修炼, "返朴归真"。
宇宙从"道生一"开始, 一直演化到万物的 产生、人的产生, 这是"顺则生人"的过程; 而 要成仙得道, 就得倒过来, 从人修炼到"一", 修炼到"道", 这是"逆则成仙"的过程。道教的 入门方法常是让你去探求"未生之前是什么"的 问题。"脱胎换骨"不过是这种"逆流而上"方法 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其实几乎所有宗教的修炼 方法都是让你向后看, 而不是向前看。
练过气功的人都会听说过"万法归一, 一 归何处"的问题, 这"一"便是"道生一"的"一", 这"何处"便是"道"。
[附注]想练功夫的人, 一定要找有经验的 人指导, 千万不能盲目瞎练。我没练过功夫, 出了问题可别来找我。:-)
中医在中国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诊法有 "望、闻、问、切"四种, 治法有"针、砭、灸、 药"四种。到了近代, 诊法仅以切脉为主, 治法 仅以药物为主, 能够融会贯通的名医越来越少 了。
两千年以前的经典《黄帝内经》主要强调 的治疗方法是针灸, 其《灵枢经》专门谈的是 针灸。到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才改以药 物治疗为主。而从《黄帝内经》以下的医家都 有一个宝贵的观点, 即"药是毒药"。
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机能的失衡, 所有治 疗手段均是为使人体机能恢复平衡。就拿药物 治疗来说, 根据疾病、体质、季节和环境等因 素来"对症下药", 采用"君、臣、佐、使"等药 材进行配伍, 以后还要根据疾病的发展状况对 所用药物进行加减, 这个过程要反复多次才能 取得彻底的疗效。这就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原 则。
药物既然能使失衡的机能恢复平衡, 也就 能使平衡的机能失衡, 因此对病人是"良药"的 药物也就是对健康人的"毒药"。反过来说, 也 只有对健康人"有毒"的东西才能对治病有用。 俗话说"以毒攻毒"在这个意义上是有道理的。
对吃药抱着"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态度 是非常危险的。对各种补品、药膳、食疗等, 也须"对症"才行, 否则有害无益。
罗嗦了半天, 想说的只有一句话: 用的好 是"良药", 用的不好是"毒药"。当然, "讳病忌 医"的态度也是极其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