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浩瀚宇宙的神秘能量

——伽马射线暴追踪溯源

佘超龙

6500万年前,一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然而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2003年披露,来自外太空的杀手远不止小行星一个,最新科学研究显示,早在4亿年前,地球上曾经历过另外一次生物大灭绝,而罪魁祸首就是银河系中的恒星坍塌后爆发的伽马射线

在天文学界,伽马射线爆发被称作伽马射线暴。在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3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中,增进对宇宙伽马射线爆发的理解,证实伽马射线爆发与超新星之间存在联系也在其列。

究竟什么是伽马射线暴?它来自何方?它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

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一种现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研究员告诉记者,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但是大多数伽马射线会被地球的大气层阻挡,观测必须在地球之外进行。

冷战时期,美国发射了一系列的军事卫星来监测全球的核爆炸试验,在这些卫星上安装有伽马射线探测器,用于监视核爆炸所产生的大量的高能射线。

    侦察卫星在1967年发现了来自浩瀚宇宙空间的伽马射线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的现象,人们称之为伽马射线暴。由于军事保密等因素,这个发现直到1973年才公布出来。这是一种让天文学家感到困惑的现象:一些伽马射线源会突然出现几秒钟,然后消失。这种爆发释放能量的功率非常高。一次伽马射线暴的亮度相当于全天所有天体亮度的总和。随后,不断有高能天文卫星对伽马射线暴进行监视,差不多每天都能观测到一两次的伽马射线暴。

 

能量超乎想象

伽马射线暴所释放的能量甚至可以和宇宙大爆炸相提并论。据赵永恒研究员介绍,伽马射线暴的持续时间很短,长的一般为几十秒,短的只有十分之几秒。而且它的亮度变化也是复杂而且无规律的。但伽马射线暴所放出的能量却十分巨大,在若干秒钟时间内所放射出的伽马射线的能量相当于几百个太阳在其一生(100亿年)中所放出的总能量!

在1997年12月14日发生的伽马射线暴,它距离地球远达120亿光年,所释放的能量比超新星爆发还要大几百倍,在50秒内所释放出伽马射线能量就相当于整个银河系200年的总辐射能量。这个伽马射线暴在一两秒内,其亮度与除它以外的整个宇宙一样明亮。在它附近的几百千米范围内,再现了宇宙大爆炸后千分之一秒时的高温高密情形。

然而,1999年1月23日发生的伽马射线暴破比这次更加猛烈,它所放出的能量是1997年那次的十倍,这也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强大的伽马射线暴。

 

地球大量生物灭绝的凶手?

2003年9月,美国堪萨斯州综合大学艾德里安-梅洛特和同事对奥陶纪晚期的化石标本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4亿4千万年前的宇宙伽马射线爆发可能是导致地球大量生物灭绝的直接原因。他们猜测,在那个时期,来自几千光年之外的宇宙伽马射线爆发可能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100种以上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在这次伽马射线爆发中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这是地球历史上第二次具有破坏性的生物大量灭绝。

研究人员表示,在距离地球100光年的范围内,如果发生宇宙超新星爆发。那么,这种爆发将对地球构成破坏性的辐射。这种破坏性辐射将解开为什么2百万年前大量物种会从地球上灭绝的疑团。但是与伽马射线爆发相比,超新星爆发的毁灭破坏性根本算不上什么。

梅洛特称,在伽马射线爆发中,水生动物可以在水中躲避伽马射线爆发释放的热量,但不能避免来自伽马射线的其他伤害。伽马射线可转变大气层中氮和氧,形成二氧化氮,并呈现出褐色的气体烟雾。二氧化氮会使天空变得昏暗模糊,同时使大气温度降低,形成冰冻现象。在化石标本中,可以发现4亿4千万年前曾普遍地存在着冰冻迹象。由此可以推断:4亿4千万年前的奥陶纪晚期曾出现过伽马射线爆发。此外,二氧化氮还可以形成酸雨气候,从而破坏臭氧层,使地球生物直接暴露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紫外线的辐射可以穿透至十几米的水下,这将对浅水域的生物构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有许多的水生动物在奥陶纪末期逐渐地从地球上消失。

简而言之,在奥陶纪末期发生的伽马射线爆发中,可能先形成酸雨气候,使地球上的生物直接暴露在酸雨的侵蚀中。同时,酸雨气候对臭氧层的破坏会加大紫外线的辐射强度,那些浅水域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在紫外线的辐射下数量逐渐减少,直至从地球上灭绝。

 

探究成因引发天文学家大辩论

关于伽马射线暴的成因,至今世界上尚无定论。有人猜测它是两个中子星或两个黑洞发生碰撞时产生的;也有人猜想是大质量恒星在死亡时生成黑洞的过程中产生的,但这个过程要比超新星爆发剧烈得多,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超超新星

赵永恒研究员介绍说,为了探究伽马射线暴发生的成因,引发了两位天文学家的大辩论。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普遍相信伽马射线暴是发生在银河系内的现象,推测它与中子星表面的物理过程有关。然而,波兰裔美国天文学家帕钦斯基却独树一帜。他在80年代中期提出伽马射线暴是位于宇宙学距离上,是和类星体一样遥远的天体,实际上就是说,伽马射线暴发生在银河系之外。然而在那时,人们已经被伽马射线暴是发生在银河系内的理论统治多年,所以他们对帕钦斯基的观点往往是付之一笑。

但是几年之后,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1991年,美国的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发射升空,对伽马射线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监视。几年观测下来,科学家发现伽马射线暴出现在天空的各个方向上,而这就与星系或类星体的分布很相似,而这与银河系内天体的分布完全不一样。于是,人们开始认真看待帕钦斯基的伽马射线暴可能是银河系外的遥远天体的观点了。由此也引发了1995年帕钦斯基与持相反观点的另一位天文学家拉姆的大辩论。

然而,在十年前的那个时候,世界上并没有办法测定伽马射线暴的距离,因此辩论双方根本无法说服对方。伽马射线暴的发生在空间上是随机的,而且持续时间很短,因此无法安排后续的观测。再者,除短暂的伽马射线暴外,没有其他波段上的对应体,因此无法借助其他波段上的已知距离的天体加以验证。

这场辩论谁是谁非也就悬而未决。

幸运的是,1997年意大利发射了一颗高能天文卫星,能够快速而精确地测定出伽马射线暴的位置来,于是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就可以对其进行后续观测。天文学家首先成功地发现了1997年2月28日伽马射线暴的光学对应体,这种光学对应体被称之为伽马射线暴的光学余辉;接着看到了所对应的星系,这就充分证明了伽马射线暴宇宙学距离上的现象,从而为帕钦斯基和拉姆的大辩论做出了结论。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了近30个伽马射线暴的光学余辉,其中大部分的距离已经确定,它们全部是银河系以外的遥远天体。

赵永恒研究员说,光学余辉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加码射线暴的研究工作,使得人们对伽马射线暴的观测波段从伽马射线发展到了光学和射电波段,观测时间从几十秒延长到几个月甚至几年。

 

是否与超新星有关再次引发争论

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2003年3月24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高能天体物理分会会议上,一部分研究人员宣称它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迹象,表明普通的超新星爆发可能在几周或几个月之内导致剧烈的伽马射线大喷发。这种说法一经提出就在会议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其实在2002年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就报告了他们对于伽马射线暴的最新研究成果,称伽马射线暴超新星有关。研究者研究了2001年12月的一次伽马射线暴的观测数据,欧洲航天局的XMM牛顿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了这次伽马射线暴长达270秒的X射线波段的余辉。通过对于X射线的观测,研究者发现了在爆发处镁、硅、硫等元素以亚光速向外逃逸,通常超新星爆发才会造成这种现象。

大多数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强劲的伽马射线喷发来自恒星内核坍塌导致的超新星爆炸而形成的黑洞。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追踪了2002年8月发生的一次时长不超过一天的超新星爆发。在这次持续二十一小时的爆发中,人们观察到大大超过类似情况的X射线。而X射线被广泛看作是由超新星爆发后初步形成的不稳定的中子星发出。大量的观测表明,伽马射线喷发源附近总有超新星爆发而产生的质量很大的物质存在。

反对上述看法的人士认为,这些说法没有排除X射线非正常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而且,超新星爆发与伽马射线喷发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原因仍然不明。

 

伽马射线接踵而至

事情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002年12月23日,美国宇航局发布消息说,天文学家最近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罕见的伽马射线爆发,为进一步拓展伽马射线爆发研究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曾发现,有一类伽马射线爆发似乎不会产生可以探测到的光学余辉。它们因此而被称为伽马射线爆发,其数量据认为在宇宙伽马射线爆发总量中占到一半左右。但天文学家们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伽马射线爆发不是没有余辉,只不过持续时间太短,转瞬即逝,普通观测仪器难以捕捉到。

新观测到的这次伽马射线爆发产生于2003年12月11日,所处区域距离地球约60亿光年。这次伽马射线爆发仅持续了2.5秒,它产生的余辉两个小时后就消逝。天文学家们说,如果不是高能瞬间探测器的快速观测和反应能力,这次爆发将被错失,而且很可能又会被认为是一次爆发。

有专家称,新观测不仅表明所谓的伽马射线爆发实际上是可以观测和研究的,也有助于修改或验证有关伽马射线爆发的某些理论。